Holiday
EDU教 310 M2M3M4
這門課以科學與其發展為對象,採取中西科學與文化對比的觀點,分析兩種文化的思考方式,以及科學在兩種迥然不同文化 中 的發展。一方面來看從古希臘到十六世紀中至十七世紀末的西方近代「科學革命」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段歷 史, 它影響人類從近代往現代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嘗試解答從先秦以降「為什麼傳統中國沒有科學革命?」譬如,關聯式思考與 自然主義式思考的對照,中西天地關係的對照,亞里斯多德兩個圓球式宇宙論的天圓地圓說與中國天圓地方說的對照等不同 問 題。 西方「科學革命」涉及世界觀的轉變、學科的界限與關係、科學與宗教、大學興起與科學發展、實驗的興起、科學與技術、 科 學與政治和教育等議題,也與科學與性別、科學與社會組織(贊助和科學學會)等議題有關。這門課希望同學了解科學概念 的 發展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中世紀西方大學教育的正反的辯證訓練,在這種訓練下哥白尼、第谷、刻卜勒、伽利略、笛卡 兒、牛頓等提出新學說,以對照於傳統中國教育下的士人。基本上,這門課使用許多圖像,特別是希望由哲學、宗教、教 育、 政治和社會組織等脈絡,來闡明近代科學從哥白尼起,經過第谷、刻卜勒、伽利略、笛卡兒,到牛頓�
Course keywords: 科學史, 科學革命, 科學與文化,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革命, 中西科學史對比 民國111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綱要 教師:徐光台 上課時間:星期一上午9:00-12:00 Email:kthsu@mx.nthu.edu.tw 上課地點:教育館 GEC 1501 課程名稱:科學革命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一、課程內容: 這門課以科學與其發展為對象,採取中西科學與文化對比的觀點,分析兩種文化的思考方式,以及 科學在兩種迥然不同文化中的發展。一方面來看從古希臘到十六世紀中至十七世紀末的西方近代 「科學革命」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極為重要的一段歷史,它影響人類從近代往現代方向發展;另一方 面,嘗試解答從先秦以降「為什麼傳統中國沒有科學革命?」譬如,關聯式思考與自然主義式思考 的對照,中西天地關係的對照,亞里斯多德兩個圓球式宇宙論的天圓地圓說與中國天圓地方說的對 照等不同問題。 西方「科學革命」涉及世界觀的轉變、學科的界限與關係、科學與宗教、大學興起與科學發展、實 驗的興起、科學與技術、科學與政治和教育等議題,也與科學與性別、科學與社會組織(贊助和科 學學會)等議題有關。這門課希望同學了解科學概念的發展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中世紀西方大 學教育的正反的辯證訓練,在這種訓練下哥白尼、第谷、刻卜勒、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等提出新 學說,以對照於傳統中國教育下的士人。基本上,這門課使用許多圖像,特別是希望由哲學、宗 教、教育、政治和社會組織等脈絡,來闡明近代科學從哥白尼起,經過第谷、刻卜勒、伽利略、笛 卡兒,到牛頓的演變與發展。 二、教學用書 徐光台,《近代科學革命:從哥白尼到牛頓》(臺北:臺大出版社,2003)。(複印本在校內利捷影 印行,請自行前往購買) 伽利略著,范龢敦英譯,徐光台中譯,《星際信使》(臺北:天下文化,2004)。 三、參考書目: John Marks, Science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Heinemann, 1983). Steven Shap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四、書面報告用參考書目: 1.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王道還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 2. Thomas Kuhn,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吳國盛等譯,《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中的行星天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3)。 3. Copernicus, On the Revolutions of Heavenly Spheres. 張卜夫譯,《天體運行論》 (臺北:大塊文化,2005)。 4. Johannes Kepler, Harmonies of the World. 張卜夫譯,《世界的和諧》(臺北:大塊文 化,2005)。 5. Galileo Galilei, Two New Sciences, trans.,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Stillman Drake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4). 戈革譯,《關於 兩門新科學的對話》(臺北:大塊文化,2005)。 6. 黃啟明譯,《伽利略:近代物理的奠基者》(臺北:牛頓,民85)。 7. 范昱峰譯,《伽利略的女兒》(臺北:時報文化,2000)。 8. Stillman Drake著,劉君燦譯,《伽利略》(臺北:聯經,民72)。 9. 錢志純編譯,《我思故我在》(臺北:志文,1997)。 10. 錢志純、黎惟東譯,《方法導論.沉思錄》(臺北:志文,1999)。 11. Isaac Newton, The Principia: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A New Translation by I. B. Cohen and Anne Whitman assited by Julia Budens. Proceeded by a Guild to Newton’s Principia by I. B. Cohen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王克迪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 理》(臺北:大塊文化,2005)。 12. 張卜夫譯,《牛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3. 陳雪美譯,《牛頓:思想的探險者》(臺北:牛頓,民87)。 14. 陳可崗譯,《牛頓:最後的巫師》,二冊(臺北:牛頓,民87)。 15. 王紹婷、孫傳芳譯,《牛頓是個小心眼》(臺北:新新聞,2002)。 16. Richard Westfall, The Life of Isaac Newt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郭先林、尹建新、王建新譯《牛頓傳》(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9)。 17. Lisa Jardine, Ingenious Pursuits: Building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中譯本 見陳信宏譯,《顯微鏡下的科學革命》(臺北:究竟出版社,2001)。 18. 陳瑞麟、張樂霖譯,《從封閉世界到無限宇宙》(臺北:商周,2005)。 19. 范昱峰、劉鐵虎譯,《尋找地球刻度的人》(臺北:時報文化,1998)。 20. 金格瑞契著,賴盈滿譯,《追蹤哥白尼:一部徹底變歷史但沒人讀過的書》(臺北:遠流, 2007)。 ……,以及其他經老師同意後的書籍。 五、教學方式與注意事項: 前兩堂課以講課方式,輔以Powerpoint進行,第三堂課則採問答討論方式進行。上課時請關手機, 請勿飲食,勿打瞌睡,遲到或有事請走後門,以免影響上課的進行。 六、教學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 觀點的轉換:以孔恩為例 第二週 先蘇格拉底自然哲學與數學 柏拉圖自然哲學 第三週 亞里斯多德自然哲學、邏輯與科學理念 第四週 托勒密數學天文學、星占學、地理學 第五週 中世紀大學與基督教義化亞里斯多德—托勒密世界觀 第六週 哥白尼革命 第七週 第一次期中考 第八週 城堡中的天文學:第谷 追求宇宙律則的刻卜勒 第九週 教會與科學:耶穌會士 伽利略與望遠鏡證據 第十週 科學與宗教:審判伽利略 第11週 笛卡耳的方法、形上學與物理學 第12週 培根的知識改革計畫與歸納法 從贊助到學會:科學的制度化 性別與科學 第13週 實驗哲學的興起 虎克 第14週 牛頓的綜合 第15週 第二次期中考 第16週 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革命? 繳交期末報告截止日 七、成績考核: 本門課要求同學按時出席、參與討論、期中考試、期末書面報告一篇(如不在書面報告用參考書目 中,在相互同意的基礎上決定書目或題目)。 評分:出席10%;提問與討論10%; 兩次期中考試各20%; 期末報告40%。 科學史通識教育課程書面報告的撰寫要點 報告字數勿少於二千字。 科學是當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科學是什麼?它是如何發展的?科學史課程的重要性在於幫助吾人 從歷史中習得一些經驗。如果西方世界經歷過一連串的科學革命,與反思知識的成長,並將這些經 驗在世代間傳遞下去,而未曾經歷過科學革命的我國知識界,在處理科學知識的方式上,如果能認 識西方一連串科學革命,從科學史中習得一些相關的經驗,或許對吾人從接納、吸收、擴散與傳承 別人生產出的知識成果,進而提昇到創造出新的科學理論提供他國知識界分享,或許能夠提供一些 參考經驗作為借鏡。 過去對科學的看法,多強調科學是遵循某種方法或程序所獲致的知識體,特別是科學教科書中採取 這樣的觀點,因此同學們在修讀科學史課程以前,經過教科書的潛移默化,認為科學係經由某種科 學方法或(包括觀察、假設、實驗等的)程序所獲得的知識。科學發展在科學教科書以科學成就為 標準的影響下,將歷史過程中與邁向今日科學發展相關的事實、理論與方法等成果,安排成一種直 線累積進步的科學史。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過去科學家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的歷史過程中,對新的世界觀或科學理論是如何 提出、形成、擴散、接受或拒斥的,這些都與社會文化的活動歷程有關。雖然科學發展在整體成果 上明顯地是進步的,不過,過去依照邁向今日科學成就為標準來取捨事實、理論與方法的結果,將 科學成就依照年代順序編排,達成直線累積的發展見解,並不合於在實際歷史過程中的科學發 展。。質言之,科學史家(也是歷史學家)將科學活動看成是歷史研究的對象來處理,重視的不僅 是科學成就與進步的成果,更不是只尋求那些與今日科學發展相容的過去科學成就,而是這些成就 與結果如何在一個歷史過程或者是社會文化歷程中發展出來的。 由於同學們在教科書習得科學的看法,著重於科學代表了客觀的知識,是經由觀察、假設、實驗等 方法或程序所獲得的知識,這與近數十年來科學史興起,強調科學具有歷史性的見解迥然不同。基 於對科學與其發展見解的轉變,站在歷史的觀點來教科學史課程時,旨在提供同學們另一種觀點來 了解科學及其發展。 撰寫報告的目的: 1. 將課堂所學延伸到報告之中,釐清同學們的思考:在課堂上聽講是一種被動的綜合,經由撰寫報 告,可主動地綜合修課前後對科學及其發展觀點轉換的困惑,並培養與訓練同學們寫作與批判思考 的能力。 2. 認識科學文化發展的多面性:譬如,科學與其他文化部分(哲學、宗教、政治、經濟、社會組 織、教育、倫理等)間的互動關係,和不同學門間的相互影響。 3. 評分方式多樣化:有助於平衡考試的成績。 一篇好的報告會注意到以下幾件事項: 1.完整的結構:一篇報告不是一些零散看法的聚集,應有其自身完整的結構。譬如:前言、內文與 結語。 2.內容方面:可在該書內選擇適度的範圍與適當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理解或批判。 3.獨特性:雖然摘要是閱讀後撰寫報告的必要基礎,它在報告的撰寫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 是,書面報告絕不只是在從事摘要的工作,要避免大量抄寫或摘引閱讀書目,而應展現個人的特殊 性,也就是自己的看法。 4.避免錯別字等文字上的錯誤。 可討論的問題: 分析自己在學習科學史課程以前對科學發展的見解;分析自己在閱讀前的看法,閱讀後有什麼改 變;不同學門間的相互影響;作者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展其看法;社會(機構)對科學發展 的態度;教育方面的背景;科學理論的爭議;其他個人的收獲;…… 評分參考的要點: 結構、內容、獨特性、文字與格式 選擇一:從書面報告的參考書目中選擇一本書來寫一篇報告。注意發揮自己的獨特性。 選擇二:如有興趣可以在前五週內選擇做一篇專門的報告,在授課內容範圍內選題目,在相互同意 的基礎上進行。這篇報告應該能夠利用現有的圖書資料,超過閱讀某本書面報告參考書目,因此可 以免去期中考的要求。
MON | TUE | WED | THU | FRI | |
08:00108:50 | |||||
09:00209:50 | |||||
10:10311:00 | |||||
11:10412:00 | |||||
12:10n13:00 | |||||
13:20514:10 | |||||
14:20615:10 | |||||
15:30716:20 | |||||
16:30817:20 | |||||
17:30918:20 | |||||
18:30a19:20 | |||||
19:30b20:20 | |||||
20:30c21:20 |
Average Percentage 77.61
Std. Deviation 13.83
平均百分制 88.06
標準差 7.88
平均百分制 87.82
標準差 4.54
平均百分制 87.44
標準差 5.71
【108(含)前入學生視為核心向度五】本課程為16週課程
-
-
-
-